当前位置:首页>>新闻中心>>行业动态

天猫过度营销:双十一价格战获利的是消费者还是电商?

作者:admin   点击: 128    时间:2012-11-13 09:46:43

提到双“十一”,其实大家并不是特别在意,有些人甚至都不知道为什么双十一会这么火。双十一俗称“光棍节”,是单身人士对自己的的一种自嘲,以年轻学生和白领居多。但在马云和天猫的鼓动下,这个冷门的节日竟也变的热闹异常。

根据淘宝实时提供的销售数据,在11日促销开始十分钟后,淘宝的交易额就突破了2.5亿元,仅用了8个小时就超越去年淘宝“双十一”的交易纪录,并且继续快速上升。而作为双十一的发起者,天猫在这场大促销中也受益颇丰。据有关资料显示,11月11日全天,天猫的交易额就达到132亿元,如果按照天猫最低5%扣点算,仅这132亿就给天猫带去了6.5亿的收入。

双十一价格大战

双十一价格大战

电商们的战果是不是真的像表面上的那般亮丽?在这种繁华的背后是不是隐藏着巨大的猫腻?电商们为什么如此“挥泪大甩卖”?折扣超级低的背后是不是真的为消费者带来实惠?

毒药一:过分透支消费者的信任度

隐藏在双十一电商大战背后的问题远远不止这么几个。被挤瘫的网银、快递公司的“爆仓”无不昭示了此中的繁华。但是仔细去分析就会发现,在这种超级繁荣背后的是电商们在“饮鸩止渴”。

“‘双十一’电商大战其实是商家暴利的一天,在淘宝搜了下,之前买的东西全部都提价了。汗,多少消费者受骗呀!”有网友发微博抱怨说。有的网友更是一针见血的指出, “看了会儿所谓的淘宝‘双十一’,想要的都不降价反而涨价,降价的都是些过气儿的玩意,耗费这么多资源搞这样的活动实在无趣。”

除了价格变化随意,消费者还发现,多家电商在此次促销中,明显“雷声大雨点小”,实际折扣并不大,有的商品甚至只便宜了1元。这也是电商“双十一”促销大战中最为网友诟病的。不少商品明降暗涨、先涨后折,优惠力度远远没有达到网友的预期。

越高调的价格战带给顾客越高的期望值,若给顾客的承诺很难兑现,则令顾客有受欺骗的感觉。在现代信息逐渐透明的情况下,这种肆意欺骗消费者并自以为聪明的现象已经开始为越来越多的人所唾弃。虽然短期增加了销量,但让顾客对参战商家乃至对整个电商行业的信任度下降,长期对品牌和声誉的损失不可低估。不少商家这种先抬高价位再打折的伎俩已经为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所唾弃和不齿。这种利用欺骗消费者制造的“伪繁华”无异于杀鸡取卵。

毒药二:扰乱行业规则

“从企业赢利角度来看,‘双十一’大促仍是赔本挣吆喝。然而也是企业不得已而为之,因为对于现在的大型B2C商城来说,盈利水平不是最重要的指标,而用户量、交易规模才是最重要的。而一旦消费者习惯低价促销的模式,短期内此种模式将很难改变”,易观国际分析师陈涛分析道。

电商行业经过今年的几次的折腾,顾客的需求方面发生了很大的变动,这些的变化也让电商企业面临消费者需求的升级,企业要抓住这次的机会重构电商生态圈,那么必然面临的一波行业的洗牌。就今年团购网站的消逝就是很好的例证。如今电商行业大的继续做大,小的倒闭的倒闭,中等的一些在苦苦挣扎,对于很多企业来说规则的改变是一次翻身的机会,但是对另一些企业来讲无疑是晴天霹雳。


事物的发展都有两面性,以这种极端的方式进行的粗放式发展给行业规则带来的硬伤不是一时半会就能治愈的了的。所以就算是在这一波又一波的大促销价格战中存活了下来,这种不规则的竞争带来的行业格局也很难在短时间内有所改观。电商们要付出的代价可谓相当大。毕竟成熟的市场机制虽然也存在着激烈的市场竞争,但却不是这种极端的竞争方式,死命砸钱,害了别人也给自身带来难以治愈的“内伤”。

有分析人士指出,“流血促销”仍然是这次价格大战的主要症结。商家一味地疯狂打折促销,以企业利润补贴消费者违反商业规律,最终会走进“不促不销”的死胡同。

毒药三:迫使供应链承压

在双十一价格战的背后,获益厂商赚的喜笑颜开的时候,处于供应链上的银行和快递公司等却承压严重。

双十一价格大战

被动承压的产业链

“淘宝促销产生的包裹数是平时的几百倍、上千倍,但我们的人员、车辆不可能一次也增加这么多,即使做了准备工作,起到的也仅是缓解作用。”一位国内知名快递公司的负责人表示,虽然哪家快递公司都没明说,但“双十一”的包裹“延期”几乎不可避免。

除了快递公司的问题,部分银行的网上支付系统也出现了堵塞甚至中断的现象。11日,支付宝就通知用户称:由于流量巨大,招商银行的系统目前出现拥堵现象,建议用户稍后再试或改用支付宝及其他银行卡。另外,中国建设银行的网银也由于压力导致系统一度出现宕机,用户无法支付。

此外,供应链管理最忌讳的就是脉冲式销售,会造成巨大的波峰波谷。为了按时履行突然涌来的订单,仓库、配送、客服都需要加班加点,运营成本急剧升高。而配送拖延,客服电话打爆,问题处理缓慢等都将牺牲顾客体验。价格战前不清楚竞争对手如何应付、顾客如何响应,这些不定因素会对库存管理造成巨大挑战。这种半强迫式的发展对整个产业链来说都是非常不利的。

或许电商发展有自己的运行轨迹和策略,这种赔本赚吆喝的事儿,可以大大提高自身的影响力。但过度营销是把双刃剑,海量交易让消费者的购物体验不佳,比如无法及时支付、买到的产品质量有问题、产品的价格并没有做到真正优惠、收货时间严重延迟等等,到最后伤的就是店家自己。